第5章
關燈
小
中
大
銀杏把銘心院裏的事情告訴了攬月小築裏的人,大家都對這個結果表示驚訝。
尤其是王嬤嬤。
“老爺真給姑娘拿錢了?”她對銀杏問。
銀杏連連點頭:“可不嘛,都在姑娘兜裏呢。還假得了?”
一直到現在,銀杏還覺得很興奮,因為她們今天幾乎是完成了一項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王嬤嬤她們看向李莞求證,李莞慢吞吞的把袖袋裏的銀票拿出來,一共三張,一張一百兩,一張五百兩,還有一張是兩千兩的。
李莞拿出一百兩遞給王嬤嬤:“先前我拿了三十兩,還一百兩。”
手裏的銀票越發沈重,王嬤嬤覺得自己手都在抖,不是因為沒見過一百兩的銀票,而是這是老爺第一次對姑娘好。王嬤嬤鼻頭發酸,簡直有想哭的沖動。
春蘭從旁驚嘆:“老爺對姑娘可真大方,一出手就是兩千六百兩。這麽多錢,都夠普通農家寬寬松松過一輩子的了。”
銀杏也很讚同春蘭這話,兩個小丫頭沒見過世面,被李崇的出手給驚呆了。
“話說回來,從前竟不知道,咱們老爺居然這麽有錢,還以為府裏的錢都歸夫人管著呢。”銀杏感慨。
“想來老爺身上肯定有些私產,要不然,每回出去喝酒都跟夫人要錢,那多麻煩。”春蘭猜測。
王嬤嬤和鄭嬤嬤兩兩相對。
只有老一輩的人才知道,整個李家,只怕就屬李崇這個八老爺手裏的錢最多,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就在於八老爺李崇有個行商的表姑,也就是老太爺的表姐,早年定過親,可沒等成親,那準相公就去世了,婚事只能作罷,李崇表姑一輩子都沒再找人,所以膝下無子無女,臨死前把她一輩子積累的所有財產全都白紙黑字過給了平日與她最為親近,對她最孝順,她最喜歡的侄兒,也就是李崇了。
那時候李崇十五六歲,大小夥子,他表姑指名給他的錢,李家總不好搶了充公,想著李崇也算是李家小輩裏最有出息的,幾乎沒什麽波折,就把財產全部歸攏到了李崇個人名下,不受李家公賬影響,任他隨意花銷。
這件事是李莞當年聽老夫人身邊一個醉酒的嬤嬤提起過,其實想想就該明白,李崇不可能沒錢,醉生夢死十多年,喝的酒沒有十萬也有八萬,要全都靠著李家,哪兒支撐的下來?
不過以前她跟李崇慪氣,不想多搭理他,連跟他說話都覺得討厭,別說跟他伸手要錢了,在府裏哪怕遇著困難事兒,寧願自己咬咬牙頂過去,也絕不叫一聲苦,再到後來她成親,李崇把李莞她娘留給她的那一大筆錢給了她,李莞有了錢,更加不會惦記李崇手裏的了。
但是,現在向李崇要她娘留下的那筆錢顯然不現實,所以李莞只能曲線救國,非常時期行非常事,還是那句話,女兒跟父親伸手要錢,天經地義!她也是後來才想明白,其實李崇對她也不見得是沒有情義的,只是他自我厭棄,懶得表達,後來蘇姨娘進門,他發憤圖強,中了狀元,跌破所有人眼鏡,可謂震驚四座。
便是那時候,李莞和宋策談了好久都沒成的親事終於定了下來,李崇除了給她娘親留下的那筆財產之外,他自己還拿了兩箱平日收藏的古董畫作,一並給李莞帶去宋家,說是要給將來她和宋策的孩子們。
再後來,李莞出嫁之後沒多久,李崇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據說是老毛病犯了,酒桌上喝死的,特別不光彩。父女倆直到李崇死之前都沒有好好的坐下聊過,更別說解開心結了。
“那咱們還要去跟貴喜家的買炭嗎?”春蘭問道。
所有人看向李莞,李莞把兩千兩的銀票和五百兩的銀票收好,站起身往內室去,揮揮手留下一句:“用不著,有人會送上門的。”
果然,李莞進屋之後沒多久,攬月小築外便有了聲響,管家親自提著貴喜家的過來找李莞賠罪,貴喜家的臉上有巴掌印子,臉頰腫起來老高,跪在垂花門前磕頭求原諒。
李莞自然不會出面,只讓人把她給打發了。管家在旁邊又是賠不是,又是自責,說了好一通,親自下場,把攬月小築柴房裏的碎炭搬走,換上了成色一新的銀絲炭。
貴喜家的在四姑娘手裏吃了大虧,不僅丟了自己的差事,還連累一家子老小都被趕出了李府,求爺爺告奶奶也容不得半點情面,管家暗地裏給貴喜家的透了底,說並不是夫人要趕他們,而是八爺下令要趕的,八爺雖然好酒長醉,但他清醒時候說的話,就是老夫人出面也扭轉不來。
一番大動靜之後,李莞在李家名聲大作。人人只當四姑娘是個娘死爹不愛的軟柿子,沒想到人家一開口,就讓從來不管事的八爺動手,這麽一來,足以威懾那些還在肚子裏釀著壞,準備要欺負李莞的人,至少讓他們知道了,四姑娘也不是孤身一人,再不濟,背後總還有個親爹罩著呢。
**
李家在大興府頗有根基,祖輩有人當過官,有人從過商,積財不少,有田地,莊園,出息還不錯,算是當地顯貴之家,而如今一代人,老太爺那一輩的兄弟裏,就數老太爺李賢和二老太爺李放這兩門最為得意。李賢這房留在大興,李放那一房則去了京城定居。
老太爺李賢乃辛酉年同進士,由恩師範閣老舉薦入朝,先入國子監為舍人,三年後擔任國子博士,為皇子,世子,宗親,及入得國子監的天下學子們授業,朝廷正經五品官員。
二老太爺李放則在翰林院為院士,管著大典編修事宜,在宋策的父親,翰林院首座宋亦民宋大人手下為官好幾載,後來宋亦民卷入一樁案子,丟了官職,流放西北,便是李放繼任的翰林院首座。
京城與大興府不過半日路程,李家家眷未隨李賢入京,仍舊留在大興老宅。世人提起的大興李家,便是李賢一門。
李家的兒郎,大多以從文,李賢有三個兒子,二老爺李韜,五老爺李光,還有就是八老爺李崇。二老爺李韜乃是武德一年的舉人,再往上便沒有進益,如今在李家家學中,為李家及旁支子弟們授課,五老爺李光則是秀才,在大興府中最出名的絡繹書院裏教書,兩位老爺都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
唯有被李家公認的神童八老爺李崇,如今是越活越回去,成天醉生夢死,不事讀書,配合他往年的天才名聲,便如那明珠蒙塵,名劍斷刃,令人扼腕。
李莞手裏有了點錢,不能坐吃山空,總得幹點什麽才行。
上一世她是嫁去宋家以後,才在京城開設店鋪,對京城裏街面的發展情況和商業走勢倒是了解,可如今她在大興,今後也不可能再嫁給宋策,那樣一來,就真得好好想想今後的路該怎麽走了。
李莞從小就沒有讀書的興趣,不過她天生算賬快,對數字很敏感,行商於李莞而言,也許是一條好的出路。如果她能像表姑奶奶那樣把生意做大,就算不嫁人,手裏有錢,將來做個瀟瀟灑灑,痛痛快快的老姑奶奶也很好嘛。
李莞打算去街上轉轉,讓院子裏的阿成去馬房套了一輛馬車,帶著銀杏就出門了。
李莞十六歲嫁去京城的,十六歲之前,大都生活在大興府,大興府的街道跟印象中沒什麽太大變化,這裏是歷朝中都,雖不及京城乃重中之重,卻也繁華。
這年頭南北商貨還沒有盛行,整個大興府能喊的上號的商行沒有幾家,這跟如今朝廷的水域政策有很大的關系,這一任的運河使康大人年事已高,是個保守之人,墨守成規,不願推陳出新,許是任上時間快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既不開拓水域路線,還對水域上的船只往來控制十分嚴格,要一套特別特別繁縟的文書令辦下來,才能在運河行舟,而且對運送物品也有很多限制,江南的絲綢,茶葉,陶瓷等只有那些大的商行能走,小的商行是想都別想的。
倒是下一任運河使褚公良褚大人,戶部出身的大人,腦子就是靈活,思想開明,上任後大刀闊斧變了水域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拓運河,規劃路線,造碼頭,搞運輸,讓運河從南至北,從北至南熱鬧起來,百姓們生活好了不是一星半點,有一些受運河影響而發跡的商戶們,私下裏都奉褚大人為財神爺,那年開始,國內的稅收經濟就開始呈倍成倍的增長。
不過等到褚大人上任,開拓運河,改變水域政策,至少還得要過三四年,這三四年間,南來北往的貨商依舊是要走陸路的。
但不管走水路還是走陸路,李莞都清楚的知道北貨南調,南貨北調這其中有多少利潤可圖,而這幾年裏,因為運河還沒正式大規模通商,很多貨物不能無限量供應,造成了市場上貨品物以稀為貴的局面,也就是說,這幾年裏,把南貨運送到北邊來販賣,因為這類東西少,所以很容易賣出高價。
當然了,這又是另外一種商行模式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尤其是王嬤嬤。
“老爺真給姑娘拿錢了?”她對銀杏問。
銀杏連連點頭:“可不嘛,都在姑娘兜裏呢。還假得了?”
一直到現在,銀杏還覺得很興奮,因為她們今天幾乎是完成了一項從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王嬤嬤她們看向李莞求證,李莞慢吞吞的把袖袋裏的銀票拿出來,一共三張,一張一百兩,一張五百兩,還有一張是兩千兩的。
李莞拿出一百兩遞給王嬤嬤:“先前我拿了三十兩,還一百兩。”
手裏的銀票越發沈重,王嬤嬤覺得自己手都在抖,不是因為沒見過一百兩的銀票,而是這是老爺第一次對姑娘好。王嬤嬤鼻頭發酸,簡直有想哭的沖動。
春蘭從旁驚嘆:“老爺對姑娘可真大方,一出手就是兩千六百兩。這麽多錢,都夠普通農家寬寬松松過一輩子的了。”
銀杏也很讚同春蘭這話,兩個小丫頭沒見過世面,被李崇的出手給驚呆了。
“話說回來,從前竟不知道,咱們老爺居然這麽有錢,還以為府裏的錢都歸夫人管著呢。”銀杏感慨。
“想來老爺身上肯定有些私產,要不然,每回出去喝酒都跟夫人要錢,那多麻煩。”春蘭猜測。
王嬤嬤和鄭嬤嬤兩兩相對。
只有老一輩的人才知道,整個李家,只怕就屬李崇這個八老爺手裏的錢最多,這是為什麽呢?原因就在於八老爺李崇有個行商的表姑,也就是老太爺的表姐,早年定過親,可沒等成親,那準相公就去世了,婚事只能作罷,李崇表姑一輩子都沒再找人,所以膝下無子無女,臨死前把她一輩子積累的所有財產全都白紙黑字過給了平日與她最為親近,對她最孝順,她最喜歡的侄兒,也就是李崇了。
那時候李崇十五六歲,大小夥子,他表姑指名給他的錢,李家總不好搶了充公,想著李崇也算是李家小輩裏最有出息的,幾乎沒什麽波折,就把財產全部歸攏到了李崇個人名下,不受李家公賬影響,任他隨意花銷。
這件事是李莞當年聽老夫人身邊一個醉酒的嬤嬤提起過,其實想想就該明白,李崇不可能沒錢,醉生夢死十多年,喝的酒沒有十萬也有八萬,要全都靠著李家,哪兒支撐的下來?
不過以前她跟李崇慪氣,不想多搭理他,連跟他說話都覺得討厭,別說跟他伸手要錢了,在府裏哪怕遇著困難事兒,寧願自己咬咬牙頂過去,也絕不叫一聲苦,再到後來她成親,李崇把李莞她娘留給她的那一大筆錢給了她,李莞有了錢,更加不會惦記李崇手裏的了。
但是,現在向李崇要她娘留下的那筆錢顯然不現實,所以李莞只能曲線救國,非常時期行非常事,還是那句話,女兒跟父親伸手要錢,天經地義!她也是後來才想明白,其實李崇對她也不見得是沒有情義的,只是他自我厭棄,懶得表達,後來蘇姨娘進門,他發憤圖強,中了狀元,跌破所有人眼鏡,可謂震驚四座。
便是那時候,李莞和宋策談了好久都沒成的親事終於定了下來,李崇除了給她娘親留下的那筆財產之外,他自己還拿了兩箱平日收藏的古董畫作,一並給李莞帶去宋家,說是要給將來她和宋策的孩子們。
再後來,李莞出嫁之後沒多久,李崇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據說是老毛病犯了,酒桌上喝死的,特別不光彩。父女倆直到李崇死之前都沒有好好的坐下聊過,更別說解開心結了。
“那咱們還要去跟貴喜家的買炭嗎?”春蘭問道。
所有人看向李莞,李莞把兩千兩的銀票和五百兩的銀票收好,站起身往內室去,揮揮手留下一句:“用不著,有人會送上門的。”
果然,李莞進屋之後沒多久,攬月小築外便有了聲響,管家親自提著貴喜家的過來找李莞賠罪,貴喜家的臉上有巴掌印子,臉頰腫起來老高,跪在垂花門前磕頭求原諒。
李莞自然不會出面,只讓人把她給打發了。管家在旁邊又是賠不是,又是自責,說了好一通,親自下場,把攬月小築柴房裏的碎炭搬走,換上了成色一新的銀絲炭。
貴喜家的在四姑娘手裏吃了大虧,不僅丟了自己的差事,還連累一家子老小都被趕出了李府,求爺爺告奶奶也容不得半點情面,管家暗地裏給貴喜家的透了底,說並不是夫人要趕他們,而是八爺下令要趕的,八爺雖然好酒長醉,但他清醒時候說的話,就是老夫人出面也扭轉不來。
一番大動靜之後,李莞在李家名聲大作。人人只當四姑娘是個娘死爹不愛的軟柿子,沒想到人家一開口,就讓從來不管事的八爺動手,這麽一來,足以威懾那些還在肚子裏釀著壞,準備要欺負李莞的人,至少讓他們知道了,四姑娘也不是孤身一人,再不濟,背後總還有個親爹罩著呢。
**
李家在大興府頗有根基,祖輩有人當過官,有人從過商,積財不少,有田地,莊園,出息還不錯,算是當地顯貴之家,而如今一代人,老太爺那一輩的兄弟裏,就數老太爺李賢和二老太爺李放這兩門最為得意。李賢這房留在大興,李放那一房則去了京城定居。
老太爺李賢乃辛酉年同進士,由恩師範閣老舉薦入朝,先入國子監為舍人,三年後擔任國子博士,為皇子,世子,宗親,及入得國子監的天下學子們授業,朝廷正經五品官員。
二老太爺李放則在翰林院為院士,管著大典編修事宜,在宋策的父親,翰林院首座宋亦民宋大人手下為官好幾載,後來宋亦民卷入一樁案子,丟了官職,流放西北,便是李放繼任的翰林院首座。
京城與大興府不過半日路程,李家家眷未隨李賢入京,仍舊留在大興老宅。世人提起的大興李家,便是李賢一門。
李家的兒郎,大多以從文,李賢有三個兒子,二老爺李韜,五老爺李光,還有就是八老爺李崇。二老爺李韜乃是武德一年的舉人,再往上便沒有進益,如今在李家家學中,為李家及旁支子弟們授課,五老爺李光則是秀才,在大興府中最出名的絡繹書院裏教書,兩位老爺都有點子承父業的意思。
唯有被李家公認的神童八老爺李崇,如今是越活越回去,成天醉生夢死,不事讀書,配合他往年的天才名聲,便如那明珠蒙塵,名劍斷刃,令人扼腕。
李莞手裏有了點錢,不能坐吃山空,總得幹點什麽才行。
上一世她是嫁去宋家以後,才在京城開設店鋪,對京城裏街面的發展情況和商業走勢倒是了解,可如今她在大興,今後也不可能再嫁給宋策,那樣一來,就真得好好想想今後的路該怎麽走了。
李莞從小就沒有讀書的興趣,不過她天生算賬快,對數字很敏感,行商於李莞而言,也許是一條好的出路。如果她能像表姑奶奶那樣把生意做大,就算不嫁人,手裏有錢,將來做個瀟瀟灑灑,痛痛快快的老姑奶奶也很好嘛。
李莞打算去街上轉轉,讓院子裏的阿成去馬房套了一輛馬車,帶著銀杏就出門了。
李莞十六歲嫁去京城的,十六歲之前,大都生活在大興府,大興府的街道跟印象中沒什麽太大變化,這裏是歷朝中都,雖不及京城乃重中之重,卻也繁華。
這年頭南北商貨還沒有盛行,整個大興府能喊的上號的商行沒有幾家,這跟如今朝廷的水域政策有很大的關系,這一任的運河使康大人年事已高,是個保守之人,墨守成規,不願推陳出新,許是任上時間快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既不開拓水域路線,還對水域上的船只往來控制十分嚴格,要一套特別特別繁縟的文書令辦下來,才能在運河行舟,而且對運送物品也有很多限制,江南的絲綢,茶葉,陶瓷等只有那些大的商行能走,小的商行是想都別想的。
倒是下一任運河使褚公良褚大人,戶部出身的大人,腦子就是靈活,思想開明,上任後大刀闊斧變了水域政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開拓運河,規劃路線,造碼頭,搞運輸,讓運河從南至北,從北至南熱鬧起來,百姓們生活好了不是一星半點,有一些受運河影響而發跡的商戶們,私下裏都奉褚大人為財神爺,那年開始,國內的稅收經濟就開始呈倍成倍的增長。
不過等到褚大人上任,開拓運河,改變水域政策,至少還得要過三四年,這三四年間,南來北往的貨商依舊是要走陸路的。
但不管走水路還是走陸路,李莞都清楚的知道北貨南調,南貨北調這其中有多少利潤可圖,而這幾年裏,因為運河還沒正式大規模通商,很多貨物不能無限量供應,造成了市場上貨品物以稀為貴的局面,也就是說,這幾年裏,把南貨運送到北邊來販賣,因為這類東西少,所以很容易賣出高價。
當然了,這又是另外一種商行模式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